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篇论文,上财"土博"是如何做到的?

人物 · 2017-01-11

作者:佚名

返回

 
在2016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自主培养的博士生、现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焦振华与其导师田国强教授的合作论文The Blocking Lemma and Strategy-Proofness in Many-to-Many Matchings被上财常任轨教职一类期刊、博弈论顶尖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接受发表,这也是近年来上财经济学院自主培养的博士生在国际一类期刊上发表的第三篇论文。
 
焦振华博士今年7月份从经济学院毕业,博士在读期间他已在国际重要权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与田国强教授之前合作的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Economics Letters和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杂志上。他自己还独立完成了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模糊决策领域的顶级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s和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上。
 
悉数这些研究成果,焦振华博士表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刚刚获得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可谓实至名归,他正是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受益者。 作为“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简称“土博”),他已经在科研上表现不俗的实力。
 
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土博”在国际学术界的实力到底如何?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今日推送焦振华博士的专访,分享这位年轻博士的科研之路及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心得。
 
学习数学需要“端正态度”
 
在博士研究生入学面试时,面试老师对于焦振华扎实的数学功底印象深刻。焦振华对于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颇有心得:“数学的学习(其它学科也一样)有两点比较重要:态度和勤奋。就态度而言,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排斥它,不是被逼着去学,而是自己主动地乐意去学,把它放在心上,自己有兴趣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花心思去琢磨,弄懂一个定理或证明自己会觉得心情很愉悦,有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去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数学这门课本身比较难,学习的时候也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不能浮躁。至于勤奋,不需要太多解释,就是学习上要多花时间,要专注、心无旁骛。温故知新、熟能生巧都是同样的道理。”
 
焦振华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都是学的数学专业,读研究生的时候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多一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参加讨论班。“导师常对我们说,‘做数学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我当时对数学的领悟力不太好,学习中比别人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也养成了喜欢安静、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焦振华铭记导师的教诲。“当然,在数学的学习中要有耐心和毅力,要持之以恒,注意积累,不要想着一蹴而就。”焦振华认为这都是学习数学应该秉持的态度,“也为我博士期间从事经济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
 
科研之路需要“工匠精神” 
 
“一个好的经济学人才,既要有很好的内在逻辑的理论训练,也要有大视野的历史比较分析,及有数据统计的实证计量分析方面的训练,三者缺一不可。”这是田国强院长在每年学院新生大会上都会强调的。
 
自2005年以来,学院参照北美前20名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计划,扎实开展现代经济学序列课程的基础教学,并提出“经济理论、历史、统计”三位一体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重视高级微观、宏观及计量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强调定量分析工具、历史比较方法和基本研究范式的共性训练,在此基础之上才进行有针对的个性化培养,极大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石。与此同时,学院强调博士研究生不仅要做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也要做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起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高’课程和专题课我觉得十分重要。”焦振华高度肯定了学院合理的课程设置,“三高的课既是基础也有很重要的经济学思想,我有一篇论文是研究模糊选择函数的理性问题的,发表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上,这篇论文是我学习了高微中的选择函数理论后产生的最初的研究思路;而对高微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微观专题中的匹配理论的学习,使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牛刀小试成功,给焦振华敲开了一扇通往科研的大门。凭着自己爱智求真的品质,以及那刻苦钻研、不懈不怠的“工匠精神”,他在国际重要权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我和田老师的合作中田老师在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和论文的写作修改中都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田老师事务非常繁忙,为了讨论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田老师经常从美国打电话过来,每次的通话时间一个多小时;我记得不止一次,田老师回国前让我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他,以方便他在回国的飞机上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审校。”
 
攻读博士受益学院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悉数这些研究成果,焦振华博士表示,听闻学院刚刚获得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而他正是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受益者。
 
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设置是系统的、科学的。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自己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学术兴趣。“经济学院很多老师的课都很值得去听,也使我受益匪浅,例如,黄晓东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他讲课很有激情,视野比较高,感觉像坐着缆车游黄山,可以俯瞰其全貌,学生很容易被他感染,觉得相关的研究很有意思;周亚虹老师的计量经济学课,逻辑推导十分严谨、环环相扣,七百多页的伍德里奇《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教材感觉周老师都背下来了,非常熟练,他上课也很风趣幽默,课上会有一些调侃,让严谨的计量课传出阵阵笑声;田国强老师的课是让我受益最大的一门课,我也是由此选定了自己从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田老师的课注重逻辑细节和经济学思想的结合,他经常强调既要做到有思想的学术又要做到有学术的思想,这些都让我在学习和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受益良多。”焦振华对于每位任课老师的点评都怀着“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学院的院训,我自己非常感激田老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也感谢经济学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感谢经济学院老师们的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焦振华经常参加院机制设计讨论班的学习,“像孙宁老师、郑兵勇老师、唐前锋老师、张永超老师、荣康老师等等,他们研究做得好,讲课也很精彩,是我学习的榜样。”workshop和seminar也是焦振华经常参加的,“我觉得收获很大,学院请来作报告的人通常是各个领域的优秀学者,甚至是顶尖的领军人物,去听他们的报告可以了解一些研究的前沿问题,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能跟他们有些交流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我自己很幸运能来财大读博士,又有机会在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焦振华表示,“我觉得能在高校做一名教师,空闲时间做些喜欢的研究是件开心的事情。当然,我在经济学的研究上还是个初学者,希望自己今后能做些更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我觉得在研究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太急功近利。”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焦振华不骄不躁,“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了治学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现在做研究也是这样,大部分时间处于前面两种境界情形下,第三种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踢一场足球比赛,大部分时间是在运球和传球,临门一脚的机会很少,90分钟内可能一个球也不进,但仍然要努力去踢。” 
 
作者:程宁;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soeshufe)。
 
学者名片
 
焦振华,山东济宁人。200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16年6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数理经济学、市场机制设计、博弈论等。主要论文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Economics Letters、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Fuzzy Sets and System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和《数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