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国学者在国际经济学界最引人瞩目?为什么?

人物 · 2017-01-18

作者:佚名

返回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面对目前一系列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及现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刻不容缓。

岁末年初之际,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就如何创新经济学理论?如何在国际知名期刊中发表文章?对国际学术界而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哪个关于经济发展的话题最吸引人?哪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经济学界最引人瞩目?等问题,独家采访了哈佛大学教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编辑Pol Antràs、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社会政策协会经济思想史委员会主席Hans Michael Trautwei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Jack A. Goldstone、香港科技大学教授、The B.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编辑Yuk-faiFong等国际知名经济学教授,听四位教授为读者分享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见解。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获授权转载独家采访实录。四位教授谈及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具体经验与建议,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前沿研究,尤其是最令人国际学术界瞩目中国经济学者的研究与贡献。
 
如何创新经济学理论?如何在国际知名期刊中发表文章?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论文所展现的理论创新?
 
Pol Antràs:现在在国际知名的经济类期刊中发表文章比过去难。近几年经济领域持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增加了很多,但是多数最为著名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本质上还是与过去持平。另外,知名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很多文章如今都结合理论与实证的方法,因此,现在合著的现象比过去频繁。我们很难精确地界定与中国学者相关的某一类创新,但是我觉得中国学者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做出了极具开创性的贡献。同时,研究近几年中国经济演变的文献也十分活跃,其中很多重要的内容就是由中国经济学家至少以合著的方式贡献的。
 
Hans Michael Trautwein:这三大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至少前两个没有。
 
问题一:创新没有公式。从新的角度来看,创新意味着对现存方法的舍弃,并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专业领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应用方法,其创新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研究者需要资源(如数据、实验室等)和网络,以便在研讨会、大会和期刊上进行评审;但最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1)时间来思考,并且(2)能够“挣脱传统思维限制”。太多的研究者无法改变对现存的建设模式、政治形势和时尚话题的看法,因而错失经济思维创新良机。
 
问题二:要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刊登文章,需要具备出色的想法、写作技巧以及便于预交给同行进行评审的网络。但即便具备了这些条件也是不够的。你可能需要有在其他期刊发表作品的经历,并且有机会遇见合适的推荐人和编辑。即使是知名期刊的推荐人也并非个个都是尽心尽责、不偏不倚的专家。因此,依靠推荐人并不一定是获取刊登机会的最佳策略。有时还不如把论文提交给排名相对靠后但研究领域比较相近的期刊,当然其编辑和推荐人也需要有一定实力。这样,你可能就会有更多的读者,你的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也会更多。你的文章也很有可能因此被知名期刊相中。
 
问题三:我对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杂志中取得的成就了解甚少。所以我就举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吧,也就是两篇中国学者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许成钢的文章,名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制度”(发表于经济文献杂志49,2011)。这篇文章从治理结构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在该结构中,中央对人员的控制与权力下放、部分竞争对当地资源的控制相结合。第二篇论文由鞠建东、林毅夫和王勇合著,名为“养老结构、产业动态与经济增长”(货币经济学杂志76,2015)。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它对资本积累在行业结构变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析。
 
Jack A. Goldstone:首先,要意识到在1980年以前,中国经济学受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作为主导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这在现代经济学思想中,明显不是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方法。因此,只有曾在美国深造、或2000年之后在中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者才具有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著作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说,没有哪位中国学者拥有很多多次被引用的作品。在IDEAS多次被引用的经济学者排名中,被引用最多的中国学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的魏尚进,但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与美国经济学者合作完成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很令人惊讶的。在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就像是为困扰很多人的难题找出答案一样。当今经济学中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尽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也就是指国家对公司与市场的干预,猖獗的腐败现象,信息的不透明,严格受控的货币以及严格受控的信息;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者都会认为这些特色是阻碍发展的。但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并没有发表任何原创性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现象。
 
我认为在这方面由中国学者完成的最佳著作,是来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康奈尔大学的维克托·倪以及杜克大学的林南。更确切地说,两位都是经济社会学家,而非单纯的经济学家,这也是符合常理的,因为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在这么多西方人认为是阻碍的条件下,中国还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就必须先解释清楚中国的社会组成,很多中国经济学者出版了大量分析中国经济元素的研究,包含大量的数据与分析,但中国经济学者还是未能提出新的理论,或针对整体困惑的原创解决方案。他们也没能在一般的经济学层面上解决更广义的问题,而是更多地把重点放在了中国。
 
与印度学者比较的话会非常有趣: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采用了随机对照现场实验来研究经济发展政策;阿马蒂亚·森因早年在福利经济学形式化与饥荒理论方面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奖;贾格迪什·巴格沃蒂是国际贸易理论领域的先驱学者;帕萨·达斯古普塔被广泛誉为贫困方面的世界级专家;还有其他多位学者如拉格拉迈·拉詹、阿维纳什·迪克西特、T.N.斯瑞尼瓦桑和塔潘·密特拉等。这表明印度经济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中存在感很强,并在欧美顶级经济部门中任职。他们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关注重大问题,开发新的数学与经验分析方法,并提出原创性理论来解决重要困惑。
 
Yuk-fai Fong:感谢对我的采访。我认为很多中国学者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但我很乐意分享我的个人观点。有关如何在经济理论上创新,我认为方法是不能教的,也没有什么公式来帮你创新。有些人就是有很多创新想法,但其他的人思维要跳到文献以外就很困难。PhD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难,但随着经验的增长会变容易一些。批判性思维是很关键的。我在读现有文献的时候,会不停地问:“文献中的假设合理吗?如果某条重要的假设有变化呢?会不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那些难以有新想法但技能过硬的人,我建议他们先和有更多创新想法的其他人合作。他们可以贡献自己的数学和解决问题技能。在经历几个合作项目之后,他们也许会成为更好的思想者,开始有自己的原创想法。
 
有关如何在顶尖期刊发表文章,我只能从我自己在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领域的工作经验说起。要现在排名前五的国际期刊中发表,那么文章必须包括重大理论贡献,且至少与实际生活有一些关联。如果缺少其中一项,能发表在顶尖期刊的机会就很渺茫了。所以,除了提出令人信服又具有创意的理论之外,还要写一份漂亮的简介,令读者相信你的理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对于想要成为理论学者的PhD学生来说,我强烈推荐他们能结合数学技能来研究。没人能教你如何想出创新的点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着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未解决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变得越来越数学化。同样,一个人构思出的同一个想法,如果有更好的数学水平,便可以更深入地探索问题,也能提高文章发表的几率。
 
很难介绍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因为这些贡献都是在不同的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我很高兴地说,中国经济学者在排名前五的经济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并不罕见。通常很难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连载就更难了。但很多中国学者却能做到,还有一些已经发表了五次甚至更多。这些学者包括白聚山教授、陈晓红教授、洪瀚教授、方汉明教授、刘庆民教授、石寿永教授、李龙飞教授、孙永泉教授、赛琳娜•吴教授、魏尚进教授、熊伟教授、张俊森教授等。我肯定还漏掉不少。
 
对国际学术界而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哪些关于经济发展的话题最吸引人?为什么国际学术界认为这个话题值得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
 
Jack A. Goldstone:有两个主题,(1) 为什么中国经济如此成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为什么只有部分其它发展中国家(主要为亚洲国家)紧随其后,而非洲大多数国家仍然贫困,以及为什么北非、中东、中亚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尽管已经脱离贫困,但仍挣扎着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有关这两个问题,有很多具体的疑惑,如,人力资本与金融和有形资本相比较,有多么重要?技术进步有多重要,如何能够带来进一步的快速增长?稳健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有多么重要?法治与反腐又有多重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否是从贫困走向中等收入的唯一途径,有没有更侧重于服务和资本密集型基建的其它途径?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会不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快速增长,还是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收入增长的绊脚石?
 
Pol Antràs:我想强调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三个方面让学者特别感兴趣。首先,很多人都研究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这些类型的公司的共存如何影响中国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其次,中国的劳动力从内地大规模转移到制造业(至少是最开始的时候)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感兴趣;第三,国际贸易经济学家一直都很想了解中国对多个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出口的惊人增长、以及这样的增长如何影响相应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当然中国经济还有很多其他引人注目的方面,但我对上述三方面尤为熟悉。
 
Hans Michael Trautwein:有三个有关目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话题,我在问题一第三小问的回答中所列举的两篇文章就提到了其中的两个。这两个话题都与目前中国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关。我认为在国际学术界考虑的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值得进行深入分析:
 
(a) 中国政治治理结构可能存在经济状况和矛盾,
(b) 经济飞跃后,平稳的结构过渡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工业动力,以及
(c)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长期前景--无论是在生产结构(全球价值链)还是金融结构(汇率与金融稳定)方面。
 
Yuk-fai Fong:很抱歉我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面不是专家,所以针对这个重要问题恐怕无法给出有见解的答案。
 
 
目前,哪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经济学界最引人瞩目?为什么?
 
Hans Michael Trautwein:中国学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反映了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劳动(或任务)分工,比如研究成果、政策建议以及科学发展管理。我提到一些学者名字的同时,也可能会忽略其他不分伯仲的学者。因此,我就从我自己的学术角度来谈谈我所了解的一些学者:
 
许成钢。他是多方面学术工作的杰出代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林毅夫。他因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视野而名扬四海,
钱颖一。他重视国际交流,作为一名学术企业家,更是致力开展面向青年经济学家的专业培训和研究。
 
Yuk-fai Fong:有很多著名的中国学者在经济学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我很尊重他们,很难选出最值得关注的一两个。相反,我可以谈谈一些年轻的新星。包括芝加哥大学的何治国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刘庆民教授。他们分别是顶级大学的全职教授和终身副教授,也是各自领域备受尊重的学者。既然他们还年轻,他们就有很大潜力获得更多成就,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他们值得关注。
 
Pol Antràs:我不确定我只能挑出一位,哪怕是说好几位也可能让我觉得尴尬(因为会漏掉一些)。在计量经济学领域,老一辈人物中我要提邹至庄,年轻一辈中则是陈晓红,他们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所在的领域(国际经济学)里,最先想到的大名就是魏尚进,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都做了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Jack A. Goldstone:就像我刚才说的维克托·倪和林南,尽管他们是经济社会学者,但更值得经济学者关注。当然他们也是非常有名的。几位比较值得关注的中国学者还有在世界银行有着制定发展政策经验的林毅夫,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激进看法的谢国忠,为中国经济塑造了详细模型的刘遵义,还有在中国货币政策方面作出努力的李稻葵。
来源: 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 ( NEF);原标题:NEF全球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系列一中文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