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第二届经济学年会 · 2002-12-20

作者:佚名

返回

 

笔者接受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海闻教授的邀请,有幸参加了本月中旬在西北大学举行的第二界中国经济学年会。年会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数百名经济学者与研究生参加,可谓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齐。大会有数十篇关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等各个经济学领域的文章。据大会组织者介绍,会议文章是由专家从数百篇参选文章中经过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可谓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的最高研究水平。

 

笔者担任了此次年会的分会主席与评论人。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状,笔者还参加了其他的分组讨论。通过这次会议及近年来对大陆经济学研究的追踪,笔者感到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对象与方法发表一些意见。

首先,此次年会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中国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认为这非常难能可贵。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能脱离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除了一些核心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一定要植根于中国的大环境中,不应该盲目追随西方经济学家的步子,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学家以研究中国问题为己任是值得肯定的。我所感到困扰的是中国经济学研究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手段。虽然越来越多的文章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但许多研究还是没有掌握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精髓。从我所接触的多数文章来看,许多作者选题面太宽太泛,似乎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可以解决一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其实,许多优秀的论文只是提出或者解决经济学中的一个小小的问题,但是往往真正要讲清楚一个经济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问题,就经历了从最简单的消费函数——个人消费量取决于个人当前收入,到个人消费量取决于个人的永久收入,最后到为什么在信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当前消费数量还是主要取决于当前收入。从个人的消费函数加总到总体的消费函数时又遇到了许多概念与技术上的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在反复的分析与论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的大厦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千百个经济学者长期的艰苦工作而造就的。在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经济学者起的仅仅是添砖加瓦的作用,真正集大成者如凯恩斯,佛里德曼,卢卡斯等往往须得几代经济学者的艰苦工作积累逐步形成。而我所接触的一些中国学者们往往将他们的精力放在诸如  WTO与中国经济改革等热点课题中。我想提倡的是:中国的经济学者们要脚踏实地,从一些经济现实中一些微小的但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出发,真正加强对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解。特别是年轻的一辈,更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不要急于进行选题与研究。

第二,许多中国经济学论文在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情况下草率作出了结论,这是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许多年前,胡适先生就曾经指出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所接触的许多国内经济学文章充满了新意,非常有创见性,可以说是作者有非常大胆的假设,但在验证这些假设时采取的方法却是非常粗糙。许多结论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大家知道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从各类最优化模型中,我们推导出关于经济变量的各种推论。最后,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利用现实社会中观察到的数据,应用现代统计与计量经济方法,来检验各类推论是否成立,而许多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文章没有一套严格的逻辑推理程序。文章作者对其研究领域的前途发展不甚了解,许多推论都没有建立在严格的前提下。在实证分析中,作者采用的样本数量非常狭小,统计方法粗糙。许多文章根本就没有对结论的稳健性(robustness) 进行分析。可以想象,从这样一种分析方法中所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恐怕是难以站住脚的。

第三,由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关注,许多国内的经济文章都有许多政策性建议。笔者以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经济体中,政策性的研究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经济学者们也应该意识到经济研究的局限性。前面提到,经济学的结论都是在一系列假设与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因此,任何经济学的结论都是有条件的结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何况许多作者在得出他们的结论时,并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和严格的实证分析。可以想象,基于这些未经过严格论证的结论上的政策性建议自然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如果决策者盲目采取了这些建议,极有可能给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负面的效果。

总而言之,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学是朝着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发展的。尤其是年轻一代经济学者都在试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但是,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选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政策性结论的种种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这篇短文,给经济学界同仁们和朋友们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衷心希望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继续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扮演重要作用,在经济学的王国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Frank M. 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Economics & Financ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 (852) 2859-2192
Fax  : (852) 2548-1152
        
Email : fmsong@econ.hku.hk

http://www.econ.hku.hk/people/faculty/frank-song.ht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