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专场综述

第二十届经济学年会 · 2021-01-18

作者:佚名

返回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专场于2020年12月5日13:30-15:00在北大汇丰商学院419教室举行。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老师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高珏,报告的文章为《商业银行数字转型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文章的研究背景为数字金融崛起、商业银行的回应和商业银行的数字转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珏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从产品、组织和认知三个维度构建了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衡量指标,讨论了商业银行数字转型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第二,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程度越高,银行绩效越高。第三,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数字转型提高了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既提升了银行原有的主营业务,也通过金融科技创造了新业务,为银行带来更多收益。同时数字转型也提高了银行营业成本。总体来看,银行数字转型在收入端的促进影响更大,从而提升银行绩效。第四,从转型的不同子维度来看,认知维度的数字转型对银行绩效提升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产品维度的数字化,组织维度的数字转型影响最小。第五,从影响因素来看,在民众对数字金融接受度越高、政府对数字金融支持度越高的地区,银行进行数字转型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以往文献中关注更多的是被动承受数字金融的冲击,本文强调了商业银行应对数字金融发展的主动转型。第二,少数关于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文献,对于转型的定义较为狭窄,例如关注产品维度的资产端和负债端结构调整、设立直销银行。本文整合了产品、认知和组织三个维度,刻画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程度,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第三,相关文献也以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为主,本文的观测样本覆盖大中小银行,同时对银行数字转型的测度也为分析比较银行间转型差异提供可能。

  本文有如下现实启示:首先,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原有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更的用户需求,必须进行数字转型,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次,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审时度势,进行符合本地环境要求的数字转型。

  评论人李想认为本文在工具变量的使用方面值得商榷,并且可以在成本端和收入端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德国哈勒大学与哈勒经济研究所的李想,报告的文章为《Banks’FinTech Ado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金融科技的文献研究有未能衔接的部分,本文从金融科技的使用和经济表现、金融科技的贷方和传统银行的对比与传统银行的技术采纳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德国哈勒大学与哈勒经济研究所李想

 

  本文构建了一个银行层级技术采用的度量指标,将探讨从银行技术采用的作用扩展到货币政策传导,比较了金融科技竞争和其他非竞争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银行采用金融科技与减轻对银行贷款、存款和不良贷款的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有关;低响应效应主要来自于金融科技竞争的暴露,而非竞争成分不起显著作用。

  评论人赵家琪从数据时间段的选取、其他层面的异质性、更细致的渠道和内生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现场观众也对报告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家琪,报告的文章为《普惠金融下的马太效应——基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视角》。从中国小微贷款问题、中国的数字金融潮流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研究动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家琪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数字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银行,其小微贷款占比扩大,并且不必以不良率上升为代价。另外,银行数字化存在严重不平等。最后,资产份额、行业集中度等证据表明,数字化可能成为银行业分化的重要推手。

  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技术或许可以成为关系型贷款、银行结构变迁外,化解小微难题的第三条路。另外,数字金融不仅是银行自己的事情,政府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大有可为。最后,有必要持续关注银行业潜在的分化趋势,以及落后者可能聚集的金融风险。 

  评论人谢绚丽对内生性问题提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可能存在内生性,由于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银行的规模和效益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程度,也会影响后期绩效,数字转型的马太效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本身带来的。

 

 

撰稿、摄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孙静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